《大公司小老闆》給我的啟發

161909.jpg - 2022台銀

是該辭職離開,還是忍氣吞聲?這是一篇剖析職場生存法則的好文章特別收錄在Blog惕勵自己。

電影《大公司小老闆》:一個中年大叔遭逢降職的逆轉之路

原文來源:2021/09/13 ©經理人 

我常感覺,職場關係似乎不太能用邏輯化或系統化的角度來詮釋,它充滿哲思,涉入了許多非理性層面,近似於次文化的維度。這裡談的次文化,不是所謂的隱晦或不道德,它更像為了職場生存所產生的「本能」,混合著柔軟的感性成分與敏銳的經驗法則,變成高度個人化的行為模式,或稱為處事準則。 

在漫長的職場人格養成過程中,你選擇接受什麼養分,就會形成什麼樣的人,終將決定每個人的職場樣貌:沒有標準,無涉對錯,沒有好壞,不由分說與論斷。所有行為背後,都只有一個答案:想生存下去而已。 

關於電影《大公司小老闆》對於事件的發生過程少了爾虞我詐的視角更多的是討論如何在職場中的自處」,充滿哲學意味而主角DAN的心理素質成就了這段職場關係之中讓自己有以為繼的關鍵中年遭逢降職噩耗的DAN,做對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妄進。雖然可能迫於現實財務與家庭狀況的壓力,讓他接受事實,但絕非表示消極的自我放棄或擺爛。DAN雖然感到焦慮且痛苦,也沒有興風作浪、哭天喊地,只是讓事情發生後,維持繼續前進的狀態,這是最重要的一種修練,無關情緒,也無關毀譽 

我們都要明白的是:只要是身為受薪階級的一天,形勢永遠是大於人的。當面臨不利情況時,首要讓自己學習從劣勢的現狀中提煉,細緻地找出事實發生之後的契機與可能性。雖可能無法力挽狂瀾,也要讓自己盡可能站在相對有利的位置,竭力自保當下的周全。 

在職場中,所有涉及二元對立的選擇,總是一道偽命題。因為它所談論的,永遠是態度,而非本質。 

無論你選擇了什麼態度面對職場,職場主客體關係中,就是公司花錢雇你,你拿勞動力付出換去報酬,其他沒有了。所以,無論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職場,或職場如何對待你,那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終究是否有把事情做好,各取所需不負這份薪酬。太多人不明白的是圍困或糾結於情緒問題而忘記原本存在於職場的意義與本質 

世代議題是不變的標籤,卻從不成問題。職場之中無論世代如何交替,把「本質上的自己」怎麼擺,用什麼姿態而立,才是需要關注與覺察的。正視現實,後續能左右事情發展的,通常是自己的心態與因應舉措。與其頑劣地力抗浪潮,不如從容去理解潮汐,諳水性而移。 

雖然起初DAN在還無法或是不願理解的情況時,曾有過消極情緒、頑強抵抗,老想用「資歷變現」保有最後的一絲職場尊嚴,但非理性的胡鬧姿態,始終吃力而拙劣。讓整件事情產生轉變的契機,就是DAN在心態上做了調適,選擇敞開甚至協助比他資淺的主管一起共好,無論是對工作本身,或是對自我,都做到了最好的提升。 

原來你以為:職場是一場亂鬥,但關鍵時刻,更多的是與自我心性的對決 

歷練職場多年,有時難免迷茫,於是我們不禁自問:這一切所謂何來,最終又將去往什麼地方。那些提不起的、放不下的,我們總慣於以妥協或就範來解釋,但更好的說法,是修行。 

職場也得像是修行,過程中的際遇,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大小錨定,隨著歷練而自我完熟,做時間的朋友,就是得耐心的把路走長,才能看到脈絡,最終調校引導至心中遙指與嚮往的方向。 

雖然劇中沒有具體描述DAN是如何一路走到如今的位子,做為業務崗位,績效掛帥,這一切也絕非偶然。遭逢降級,不算致命傷,在職場中多年來的經驗、鋪墊與歷練,能為DAN自身構架一定程度的避險機制,一時半刻也不會產生長期影響。如果做好因應,這場意外,充其量只是一場「磕絆」;此刻,他真正需要的,並不真正去「解決問題」,而是「跨過問題」。劇情最後只能說DAN保有工作,僅是他讓客體決定了主體的命運,並沒有做到贏者全拿,僥倖使然。 

然而,DAN對長期主義的堅信與信奉,其實只做對一半。長期主義在檯面上顯見的底色,看似風平浪靜,更多的隱而不顯,是檯面下不動聲色的長期布局。 

長期布局職場資源矩陣,有選擇的人,永遠占上風

多數人一頭栽入於職場之際,時間一長,很少會有意識地、定期地進行自我職場價值評估。多數都是被動地等到事情發生之後,被逼著在沒有選擇的選擇裡圍困,只能落得把自己逼上二選一的境地。留下或離開,選擇都不由自己。 

讓自己毫無選擇的,通常是自己。DAN在整件降職事件中表現得如此被動,那是因為他對職場太一廂情願的結果所導致,也做了最佳的負面教案。一方面信奉「長期主義」,一方面「長期注意」,更是不可或缺的。 

「長期注意」注意什麼?注意身旁可能帶來的資源與機會,結識價值人脈與資源積累,並非僅做為低層次的社交用途,更多的是個人價值、資源展示。去發展職場的價值資源。與此同時,我認為一個職業經理人,至少應該經常性地與510個獵頭保持聯繫,除了業界情報的信息對稱之外,也能讓獵頭根據你的職業情況給予相對客觀的判斷與建議,即時為你經紀匹配適合的職位,兩個、三個或是更多。 

事發至此,要留要走,你便多了許多餘裕。如果DAN除了長期主義之外,也做了長期注意的應合,不圍困於僅只一個選擇時,後續要面對的就不是情緒自擾問題,而只是下一步選擇,問題就簡單多了,僅是利益與職涯發展與否的匹配程度而已。 

    最後,想用電影的英文劇名來收尾:「In Good Company」,聽起來有些諷刺,又有些意味深長。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好公司?職場很現實,我想答案不是見仁見智,而是看人下菜。職場說到頭來也只是一場買賣,沒有一個公司有義務為你的所有資歷與閱歷全盤買單。資歷與閱歷價值與否,也從不是自己說了算。如果無法為自己培養出討價還價的能力,那就只能像DAN一樣,臨到中年還被秤斤秤兩,相當悲催。 

何時開始都不晚,此刻開始試著為自己盤算,相信我,怎麼算都划得來,DAN給了我們最好的借鏡,這也是我給予讀者最深刻而簡短的衷訴。 

161903.jpg - 2022台銀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