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僥倖,現在輪到我了
【曾經的僥倖,現在輪到我了】
—從隔離到解隔—
疫情快速延燒,確診人數急遽攀升,身邊愈來愈多人傳出進行居家照護的消息。幸好大多數是輕症或無症狀,願確診者好好照顧自己,安心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5/16:(週一/D5)
喉嚨痛和流鼻水的症狀,比昨日好一些,除了感冒藥持續吃外,今天嘗試喝檸檬加溫開水,也加些蜂蜜讓口感更好,感覺不錯,到目前為止,應該都是屬輕症現象,而且逐漸舒緩,沒有像前二日那麼難過不舒服。
無症狀的吳媽媽,受居家隔離規定,除暫停居家服務外,因限制外出無法再到樓下公園活動,吳媽媽近日血氧濃度已達標,呼吸平穩不急喘,夜晚已無使用氧氣機助眠,另外要增加活動力,可以接連二日去踩飛輪,雖然只有短短五分鐘,但有如此表現,真是讓人始料未及。
上午終於撥通市府居家照護關懷中心專線,主要目的並非求助或醫療,是詢問確診者自主回報系統為何無法傳送?另「居家隔離通知書」何時會收到?得到回覆說,因確診人數暴增,網站塞車;而居家隔離通知書會因人力作業,有可能解隔後才會收到,也可自行到區公所衛生單位索取,又說現在都用手機向確診著傳送資料了,我聽完覺得納悶與不解,如果到了七日解隔時還沒收到隔離通知書,那這個通知書也沒意義了,但我還是要一張給公司請假用;至於確診者的居家照護有什麼注意事項,我的手機裡除了5/12那一則確診通知外,就無其他任何訊息了。
另外得知公司同事接二連三確診的訊息,我不驚訝,但較令人擔憂的是,除了工作的影響還有同住家人的健康,祈望每個人照護好自己身體,不要被病毒打敗了。
5/17:(週二/D6)
很多症狀都是剛確診的前3天比較嚴重,包含喉嚨癢、咳嗽、咳痰、全身無力、還有嚴重的喉嚨疼痛;以上的症狀至今日大部分都已緩解,如果沒有變化再幾日應該可以完全康復。
至於吳媽媽則和我們不太一樣,沒有發燒、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原有心臟疾病問題如心律不整,呼吸急喘情形,這段期間沒有變的更糟,卻是較之前改善許多。較大的問題是,吃飯餵食已成常態,因年歲已高,咀嚼及吞嚥功能已漸漸退化,餵食一餐耗費很長時間,吃進肚裡的卻不多,偶而需另補充流質的「亞培安素」。居家隔離在家不用上班,原本想利用時間閱讀「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但事與願違,書只翻了兩頁,常見的場景是「坐在輪椅上的媽媽,在等你」,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照護吳媽媽,是生活重心,也讓我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俗話說:早買早享受,這點很多人認同,那提早染疫是否如此?確診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隔離,恐慌是不必要的,應健康看待往好處想,提早確診就提早有抗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在2022年初的一項研究發現:接種過疫苗被突破性感染而康復的人,似乎比單獨接種過疫苗的人對病毒具有更高的免疫力。所以提早染疫不必過度悲觀,確診後康復會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我們樂觀看待。
5/18:(週三/D7)
病毒好似一面鏡子,在這過程中,有人患難見真情,也有人不幸確診竟遭家人趕出家門,撕裂了親人之間的感情。我相信沒人自願染疫,我自己快篩陽性,也不知道感染源在哪,只是確診後內心會懷著內疚感的心情。
七天居家隔離後就可解隔了,考量自己可能仍有殘餘病毒,自行再請假兩天,先以確保自己健康為前提,始能保護別人,這是自己對道德風險的要求。有時當愈清楚身邊的人彼此的需求時,就比較能從對方立場來體諒及因應。
很喜歡的一段話:“ 雨會停,天會晴,沒有什麼會糟糕透頂,放棄很容易,但堅持一定很酷,想要得到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若就要讓世界看見你的努力 你身陷雨中,請努力做好自己的避風港!”。居家照護七天,再撐一下不久即將出關,除了生活有些不便,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外出活動,身體沒有活動簡直快要悶出病了,屋子裡陽台是唯一可以展望車水馬龍的地方,也可以看看綠意盎然的公園,以及久違不見的藍天白雲,隔著窗戶外面就是自由的空氣,蠢蠢欲動的心已經迫不及待要飛出去了!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