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風華:大溪齋明寺
古剎風華:大溪齋明寺
桃園,大漢溪畔,由古意盎然的大溪老街,直趨花木扶疏的山徑,盡頭,百年古剎齋明寺內安奉的觀世音菩薩,正諦視著溪水晝夜不捨地奔流。水的遷流,宣說著世事無常的教法;然而溪水終向大海,一如齋明寺的百年流轉,從佛教至齋教,隨著時代遷變,終究,歸向了佛的本懷。《摘錄法鼓山齋明寺簡介》
桃園大溪法鼓山齋明寺是大溪歷史最為悠久的禪寺,也被列為國家三級古績法鼓山齋明寺百年古剎與擴建禪堂、齋堂清水模現代建築並存,可謂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齋堂前的種植的整排吉野櫻,在盛開時與清水模建築完美的搭配會更有一番日式禪味。但到一個地方有時是要靠機緣的,阿丹最近剛做完手術,身體尚未完全康復,輕鬆的散步是最合適了,利用半天的時間造訪齋明寺,不必等三月,此刻就是最好的選擇。
從齋明街進入,沿著窄窄的小巷,右側臨著刺絲網圍牆,一股熟悉的氛圍,這正是我就讀的中正理工學院後門,走到此巷,讓我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回到70年代軍校生嚴肅緊張的記憶裡了~~。車行數百公尺後就到了停車場,門口前有導覽圖,齋明寺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古蹟三合院及庭園區、禪堂齋堂區、後院萃靈塔區、以及齋明寺古道等,景點大致是以齋明寺為中心向四周分散。
從門口沿著一路蜿蜒延伸的小徑走進來,幽靜的環境瀰漫著一股莊嚴的氛圍。走進齋明寺,寺宇主殿建築風格無一般傳統寺廟的色彩艷麗,而是樸素幽雅的傳統農家三合院造型, 顯現禪林道場純樸的風格。寺中草木齊整、 石椅石階與池園相映,靜謐而清雅。正殿前有蓮花池,觀音石像。進入正殿後,便禁止拍照,因此無法透過照片傳達出正殿內的美。
午後陽光照映在紅磚牆上,疏光斜影,低調的質樸況味
寺前兩座日式石燈,左右各一。石燈基座刻有「昭和七年十二月」, 西廂房的壁柱題字署名年代則為同治十二年(1873),在在顯示此寺歷史悠久,歷經清廷、日治政權, 寺宇建築及題署年號交雜著本土及異國風格。讚嘆此寺經歷代住持增修,始終能保有這初始的樸質原味,簡單而幽雅。
齋明寺的第二部分,是以齋堂、禪堂、以及一大片草坪所組成。草坪上有一棵樟樹,樹齡已達百年,而草坪也作為精進禪修活動時的禪修體驗區。草坪旁,有著長型燈籠,燈籠上寫著一些格言,發人深省。
在草坪的一側,是齋明寺的禪堂。這間禪堂,是由清水混凝土建成,刻意設計成一層樓的高度,以融入古蹟,作為古蹟之背景。
齋堂外特別規劃了一條吉野櫻步道。從草坪中穿過的步道,一旁是整排的吉野櫻,再一旁更是由混凝土建成的齋堂,若在櫻花時分來訪,想必是一番洗滌人心的美景。記得三月再來看櫻花吧!
出了齋堂及禪堂,向後走去,便通往齋明寺的後院。首先會遇到一條叉路,叉路的右側,階階石梯往下,便是齋明寺古道。齋明寺古道在清朝道光年間,福份宮時期便已存在。這條古道,是昔日居民來往大溪的重要道路,居民可沿著這條古道,到達山腳下的粟子園,再渡河前往大溪。這次造訪,因阿丹身體未完全康復,所以就沒有行經這條古道。下次再來一定要去走一回啊。
叉路的左側,沿著圍牆邊就通往齋明寺的後院。路上有一座涼亭,視野極佳,從涼亭眺望出去,對岸的大溪老街一帶河階地形清楚分明,左側是跨過大漢溪的武嶺橋,橋上來來往往的車水馬龍,右側則是吊橋形式的大溪橋。再沿路往後走去,會經過一片禪修林。這片林地佔地不大,但一片青翠的草皮加上翠綠的樹木,也是讓人頗有放鬆之感。沿著路走到底,就會到達位於齋明寺後院的萃靈塔。敬字亭好像不給人觀看了到此原路折返。
齋明寺有著百年歷史的古剎、大溪八景中的兩景、以及承載往來信徒足跡的齋明寺古道,是一個值得一訪,沉靜心靈的好地方。這一趟齋明寺之行,也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一絲清閒悠然的心境。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