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天下文化2016出版

不管你願不願意,父母走向黃昏,需要你照顧的一天,遲早到來。

愛不會改變,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方式來實踐。

忘記他曾經為你遮風擋雨的高大形象,放下一定要讓父母幸福的執念,

不再堅持所謂完美的照護。因為,照顧好自己的心,才能照顧好父母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很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

從一出生開始每個人都將面對死亡與年老父母的關係最後一定是走向結束,而這就是與我們人生中與其他所有人際關係中最大的不同,也最讓人難以釋懷。看著漸漸邁入年老失能/失智的父母與我記憶中的父母已截然不同,即使將來有更大的改變落差,我不希望在面對照護父母時產生心理衝突與困惑,畢竟那是在艱苦環境中撫育我們長大的父母,將來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只能接受。照護只有how(如何做),沒有why(為什麼)。

作者岸見一郎把面對老去的父母,定位成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學,譬如說,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與未來,看似無情,但確實是做為照護者的我們在心理上必須接受且了解的一件事。又譬如他提到「照護父母需要認真的心態,但是不需要沉重的心情」,「面對父母時,我們可以以『人』的身分,而非『子女』的身分」,或許就可減低一些心理上的放不開與放不下。我喜歡他這一段話:「我和父親在一起時,絕不是什麼也沒做,父親醒來時我有很多事要忙,就算是父親睡著了或者發呆,我也不是什麼也沒做。靜靜陪在身旁有其意義,就是一種貢獻。」

作者也深刻觀察到家庭裡的許多問題,尤其是與父母關係的癥結來自權力之爭。一方刻意要對方順從自己的意志時,必然會造成不愉快。他提醒:「覺得自己對而對方錯,便已陷入了親子間的角力。而解決權力鬥爭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放棄鬥爭。」我自己曾經也是如此,每次返鄉都會要求父母親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生活,認為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認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但要求愈多,衝突愈多。如此處境,不斷循環,所以我覺得互相尊重,不干涉對方生活才能減少衝突,要承認自己的有限,放下對權力的執迷。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例如作者提到「我不能強逼父親實現我的願望」、「不要期待對方會說謝謝」、「不需要對父母激動」、「子女不能阻止父母想做的事」。每一個不,都有些無奈,都顯示自己的疲憊、乏力、困倦…。

沒有人可以擺脫老化。面對衰老或失智症的父母時,子女必須先接受他們什麼也不會做了,不可再以生產力高低的角度看待他們。我們評斷人的價值時,不應該以做得到什麼為標準,而是著重對方的「存在」。等到父母無法自由行動,愈來愈健忘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他們光是活著,便是對家庭有貢獻了。如果曾經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感到憂心忡忡,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人生在世無法一個人生存必須和他人有所連結和我有連結的人又和其他人有連結在人與人的連結之中我可以獲得也能給予當對方接受我的付出不見得會直接回報我我的付出最後有可能輾轉回到我手上也有可能永遠不會獲得任何回報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沒有回報就什麼也不做還是要做自己能為其他人做到的事情(有能力的人,應多承擔一些責任),而且不需要期待回報。

我們在人際關係只能付出,甚至連口頭的感謝都無須期待。

IMG_6082.JPG - 2017秀工同學會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1.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beauty of their dreams. 未來是屬於那些相信自己美夢的人。* Eleanor Roosevelt (1884-1962, 前美國第一夫人,民權運動者)

     

    85國語言翻譯公司

     

    提供拉地諾文翻譯等服務

     

    TEL: 02-2369-0937

     

    LINE-ID: 0989000581

     

    PS: 點擊小房子會有優惠喔!!!

     

    維爾翻譯公司

     

    翻譯社|https://www.facebook.com/t2369093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