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起初在書店看到這本書並不起眼,信手翻閱,作者陳秀丹醫師恰巧是苗栗縣苑裡鎮人,同是故鄉人,有著相近的成長環境,許多故事的背景彷彿就是你我身邊的遭遇,讀起來特別親切,所謂人親土親愛鄉親就是這種緣故吧。一個月前,阿丹的兄長因肝癌手術,突來的變故讓人措手不及,生命的無常也令人不知如何因應,伴隨著焦慮,是盼望奇蹟的發生還是等待上帝宣判?醫生的努力是否能讓病人起死回生?生與死永遠是人生最嚴肅的課題,但總發生在毫無準備的狀態下迫使人必須認真面對。最近在捷運車廂內也看到一則廣告,大意是鼓勵人在健康、理智的身心下,及早和親愛的家人談談自己遭逢病痛時及身後事之處理方式,死亡是生命的結束,如何走的灑脫、坦然,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這和本書所闡揚善終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意,在民智大開的社會,顯然以往忌諱談死的舊時代,現在可以輕鬆、樂觀的心態來表達,期盼普羅大眾有更成熟、更具智慧的生死觀。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作者陳秀丹醫師她用文字記錄10多年在加護病房看到的故事和親身體驗,分享對生命不同的體會,希望推廣善終的理念,激發讀者對生命末期醫療問題的思考;做好善終才能好好和世上告別,當無法改變結局時,應該讓過程更人性化,這是她一直努力的「感動醫療」。同時闡述對於臨終的病患不作無效的醫療,減少病人的痛苦,不浪費醫療資源及社會成本,都是她極力主張的信念。

善終一詞,緣自於「五福」,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一般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種福,我是在松山佛光山道場聽了林清玄居士的演講後才有深刻的認識,五福是指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裏沒有罣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可見一個人要得到善終是多麼有福報啊!

有些癌末病人,被隱瞞病情,他不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經家屬要求被急救,被安排化療、插管,但癌細胞持續在蔓延,病情一直在惡化,病人也會感到越來越痛苦、越來越虛弱,最後,甚至被剝奪交代遺言的機會。臨終的病人,一定要能夠接受自己將要往生的事實,後事才能交代清楚,家屬與病人要有共識,唯有如此,臨終時才能放下重擔,走得坦然、走得安祥。也讓自己靜默的思考,如果把每天當做最後一天,或者是只有一天可活,我要做什麼?「道謝、道歉、道別、道愛」我深自省悟,愛要及時不必等。

常看到的情況是,醫生遇有即將往生的病人,會主張幫他們做一些急救、插管之類的醫療,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好像對不起病人似的,但這種做法,其實是在治療醫生本身,不是在治療病人。也有醫生是應家屬要求而做的,這是在治療家屬,而不是在治療病人,對病人沒有絲毫的實質幫助,況且無效醫療還要浪費龐大寶貴的醫療資源。我們常以自私的心,不計一切的想留住親愛的人,卻讓他痛苦萬分,只因為我們想滿足:親愛的人還活著,我們還擁有他……。這些自私的愛變成無法承受的痛,其實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正如田立克所言:「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病人死亡的時間,是一種殘酷的仁慈」。

即便大家都盡力了,但是生死有命,醫療科技也有其極限,有時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明白這些也就無懼於死亡,體會到生命無常,便不會再留連和貪戀,當我們心中有愛,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