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序曲)

夢想家(序曲)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孩子大了,沒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好像都不願意回這個老厝看阿嬤了」,老媽一語道破多年來心中一股鬱悶,是啊!每次回鄉都像蜻蜓點水般待個數小時就離開了,感覺那是一個沒有自己味道的家,雖然那是父母親用畢生積蓄買給我的房子,但因工作常年在外,這個家就成了父母親安逸的庇護所,由於老人家刻苦勤儉的個性,經年累月下來已堆滿了不少雜物,近年來逢雨即漏的瑕疵更令人苦惱,即使整修過仍無法完全根治,老舊建物在先天不良的條件下,已漸漸淪落成殘破、雜亂、頹廢的模樣。

在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房間,一個可以讓身體放鬆、讓心靈自由的空間,於是,我開始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台北的高房價,令人望之卻步,也未曾激起我「更上一層樓」的慾望,在市區要花費近千萬元才能買到大樓中一個單元,但也只是把小三房換成大三房而已,似乎還未能擺脫「好窄」的窘況,以目前的經濟狀況,要在北市買房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想想再過十年,孩子就到了適婚年紀,屆時我們也接近退休的時候了,啊~第一次談到退休這個字眼,以前總認為還未到時候,從來沒有認真的思考,現在面臨人生下半場的抉擇,我不得不審慎的評估,不僅是為個人也包括家庭各成員未來的人生規劃。

相較於台北動輒千萬的房子,鄉下的樓仔厝價格就親民多了,大約六、七百萬就可挑到不錯的透天厝,在幾次返鄉的機緣下,看了幾處新成屋、中古屋,這些蓋好的房子不外乎三樓的連棟住宅,與鄰房共用的牆壁,每層樓一套衛浴,不切實際的隔間,不合用的客廳廚房等,還有一棟樓因其屋宅正面恰對著廟宇,更讓阿丹敬而遠之……,遷就於建商固定的格局,總是有一好無兩好,往往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若非急迫就無須勉強屈就,看來看去要找到一棟合適的樓房還真不容易。

楔子

    回家與老爸商量,鄉下那塊二分的農地可否蓋農舍,請他問問當地的代書,結果獲得滿意的答案,老爸因符合自耕農身份、農地取得時間、無自用房屋等四項條件,所以用老爸名義來蓋農舍是可行的。以前從沒想過要在自家農地建屋,原因是離市區遠了點,生活機能可能差了些,但無論是郊區郊外還不是都有人居住,且目前的交通建設四通八達,加上交通工具的普及,多少可以彌補這些不便。而退休後的生活亦將趨於平靜、緩慢的步調,已不適合在都市裡打滾,雖沒有隱居山林的閒情逸緻,何妨在靜僻的鄉野享受一畝田的芬芳。

    或許是到了一個年紀,對於家鄉的情感變得更加濃厚,在高中以前都住在這裡,腳踏在泥土上的觸覺,浸泡在溪溝摸蚵的趣味始終銘刻在心,農村雖然因產業結構改變,老家也因農地重劃而拆除,儘管故鄉的面貌已然不同,決定回到這裡蓋房子,也許是「想要留住些什麼」的心情,也許是想在一磚一瓦中掺入童年的記憶。

在世代相傳的土地上建屋,除了活化土地的價值外,家族的傳承也將在此深耕入土,給家人一個安全穩固、舒適溫暖的家已成了責無旁貸的任務,這些因素也促使我蓋農舍的勇氣,建屋的理念越來越明確,腦海中已開始蘊釀農舍規劃藍圖。經過初步的討論,自地自建農舍計畫立刻獲得父母親的支持。

初步規劃

光有構想而沒有行動永遠是不會有結果的。

我還是用自己專業的技能著手作設計吧,從16歲開始接觸建築,從沒想過有一天要為自己的家設計。設計自己的房子應該是最容易上手的,依據現階段及家庭成員未來需求,以及考量預算問題等因素,初步規劃了二樓二廳六房格局,總樓地板面積約九十坪,這是用鉛筆手繪的平面圖: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1. 原來這就是您<夢想家>的計畫,老家在陽明山上也有一小塊農地,礙於現在上面已有建築無法申請興建農舍,雖有五房兩廳但已不敷使用,所以也越來越少回家住了.或許再過些時日,我們也會執行<夢想家>的計畫喔..祝您一切順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