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空間─空間規劃的重要性

好空間─空間規劃的重要性

    好的房子重點在於平面格局的鋪陳,一個好的平面格局能讓生活裡面的成員感到快適。而空間要如何規劃才算是好的格局呢,讀了「好空間」(作者佐川旭─日本空間規劃博士)一書,從溝通觀點、生活型態來思考居家空間,對於空間配置及設計也有符合現代的詮釋。

    建築物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地方,也是一個人的根基,是家庭、家人存在的場所,是自己的家。站在溝通的角度思考,建築物也是自己與家人的「棲所」,而當中最重要的,不是坪數大小,不是房間數,不是房子的方位,而是空間規劃。

    由於出生率降低,少子化、老人化的社會愈趨明顯,家庭結構逐漸出現變化,可以預見的是今後家庭的力量將愈來愈薄弱。傳統的大家庭中,每個人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因此才能培養出家庭意識及彼此的牽繫。現今,居住環境因為設備完善,機能齊全而更加方便舒適,但一家人之間卻欠缺良好的溝通。這也是作者在本書中一再強調的論述─如何將孤單的家人連結起來,如何從促進溝通的角度來慎重思考一家人的生活空間規劃。

    在研讀同時,也即時檢視設計完成的農舍,舉凡空間格局規劃、進出動線安排等,整體上大致符合書中闡述的設計理念,也更強化了建造這棟建築物的信心。

■【餐廳

    今日工商社會,不論就學就業大家各忙各的,一家人往往只有在用餐時間才碰得到面,一家人如何開心度過這寶貴的用餐時間,增進彼此交流,深深影響著家庭關係。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謂的家人,簡單地說,也就是「一起吃飯」的人。全家一起用餐,孩子不僅可以學習到文化及社會關係,同時也能加深親子關係。在餐廳裡面,桌子該如何擺放、再何處擺放,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因為是用餐的地方,所以桌子要以方便上菜、靠近廚房為第一考量,最好擺在能促進家人交談的明亮處(大片採光)。一般餐廳空間通常是長方形,所以桌子最好也選用長方形,如果室內空間寬敞,擺張圓形桌子也無妨,但畢竟圓桌比較浪費空間,一般而言還是以長方桌為佳。使用長方桌時,作在桌子的短邊可以看清楚所有成員的臉孔,所以短邊的位置代表擁有特權的主位(對面另一頭通常是主婦),談到這裡就牽涉到「座位安排」。

家中成員若在餐桌上擁有固定座位,家庭關係會更加安定。座位固定後,當應該出現的人出現再應該出現的位置時,會自然強化家人的關係,也是一種秩序的確認。甚至,成員因為確認了自己在家中的存在位置,產生了安心感,進而成為推動家人對話的基礎。「光這一點改變就能讓孩子在日漸淡薄的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孩子可以藉此感受家庭溫暖。若能營造出愉快的用餐氣氛,餐桌的記憶也會刻在孩子心中,成為生命中的美好回憶。換句話說,餐桌不僅是用餐的地方,也是父母傳遞各種想法給孩子的《道場》」,作者深切的體悟,真是發人深省!

在餐桌型態改變的同時,對用餐禮儀的觀念也隨之改變。尤其,當電視進入家庭後,已經不習慣在用餐時交流彼此一天的生活,許多家庭在難得的全家齊聚時把電視當主角,即使交談,話題也離不開對電視新聞的觀感。要提高用餐氣氛,讓餐桌成為增進交流的場所,讓每個人都了解到全家一起用餐的寶貴,要如何促進全家團聚,看來並非容易,但卻也點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客廳

    居住空間裡一定要有能讓家人聚集的地方。

    在規劃住宅空間時,首先應該以家人聚集的空間中心,這個中心就是客廳,這會是早上起床後家人碰面、打招呼之處,也是外出與回家時通過的地方。能讓家人在出們或進房之前產生交流,才是好的動線。

    為了讓家人能舒適且不失自由地在同一個空間相處,因此客廳的空間要比較寬敞,以保有彼此間適度的距離,住宅中若欠缺這樣一個讓全家人共處一室的空間,每個人就會將自己關在房間裡。至於這個共同空間的功能則因生活型態、生命階段而異;不管是聊天、看電視、閱讀或是寫功課,關鍵不是全家人從事相同的活動,而是共享一段時光,一個空間。

房間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會希望和家人保持距離、享受獨處時光,擁有專屬的空間,這是青少年轉變成人、走向獨立的必經過程。但是有些房子會把樓梯設在門口的玄關旁,這時,孩子房間若在二樓,往往回家後就直接從一樓玄關回房間,這樣的空間規劃自然會讓孩子一回家就鑽進自己房裡。

    為了避免前述情形,房間應該設在家人常出沒的公共空間的另一頭,而且不能直接通往屋外。如此一來,便能讓孩子進出家們時跟家人打個招呼,說聲「我走了!」「我回來了!」大人也能藉此從神情推斷孩子的身體狀況與心情,跟孩子說幾句話,家人間就會有自然的交流。

    但不須把房間規劃得太舒適,反而讓孩子捨不得離開。孩子想活動時可以走出臥室,到客廳、餐廳和家人一起看電視或交談,甚至一邊讀書也無妨。對孩子而言,他們的生活空間不在房間,而是整個家。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