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天空步道《錐麓古道》之旅(一)

  

 前言

  關於錐麓古道的歷史、人文、史蹟的介紹大概就屬safa這篇紀錄最為詳盡了,文中敘述的是2009/11/15 由台灣登山研究所 林宗勝 老師擔任響導、解說的一次古道踏查之旅,為什麼吸引我去探訪,在出發前不妨先認識這條百年山徑的故事吧

(以下摘自登山補給站safa紀錄)

   昔日行至大斷崖:〝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
    
    
終於達成了二十多年來的心願
  
   20091115上午11
30分,我終於來到了〝錐麓大斷崖〞,完成了多年來最大的心願。
站在落差約1200公尺高的錐麓大峭壁斷崖上,仰望700公尺峭壁,俯看500公尺的深崖,它真的給我在視野和心靈上產生極大的震撼!

  回想那年讀我最敬慕的登山前輩楊南郡、徐如林 老師著〝與子偕行〞中文章「錐麓斷崖古道」,所描述6711月勘查古道中最驚險壯麗的這段古道,就一直遷掛在心裡頭,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親臨大斷崖體驗如風疾速的感覺,今日果真踏上了這大斷崖,怎麼不叫人撼動呢!
感謝前輩,感謝太魯閣國家公園努力,將這條臺灣極重要的古道修護,讓我們如此容易到達,真心的感謝!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東段

歷史往前回溯,近百年前,大正三年(1914年)是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任期由1906年~1915年),鐵腕理蕃五年計劃(1910年~1914年)的最後一年,發動了討伐立霧山的太魯閣社蕃,成為五年理蕃中,最後一役,也是最為慘烈的一役「太魯閣征伐戰」。
佐久間左馬太親任討伐軍司令,率軍警及附屬工役共二萬多人,兵分二路夾擊立霧山上97社、1600多户,約9600人的太魯閣東賽德克族,此戰役長達74天,最後雖降服了太魯閣族人。但佐久間左馬太也在此役中,於1914626日巡查時意外跌墜「絲羅荷負幹斷崖」受重傷,從立霧山上用擔躺架,被抬回來,一年後傷重致亡。
儘管「佐久間左馬太」勇猛強悍,但也敵不過歷史的宿命。

正如日本詩人「西行和尚」的詩句:

在超脫世俗的心裡,
悲哀突然湧上心頭,
只因水鳥從沼澤飛起,
在秋天的夕暮。
諸行無常,盛者必衰,驕縱蠻橫者
來日無多。正如春夜之夢幻,
勇猛强悍者終必滅亡,
宛如風前之塵埃。

走在錐麓古道中,思索著 施叔青女士「風前塵埃」這本巨著,侵略強權者用武力鎮壓人民,但也鎮壓不住人民之心。歷史的時光,百年後,古道重現,走在路上,一點一滴體會出自然的道理「勇猛强悍者終必滅亡,宛如風前之塵埃。」

討伐結束後,在日人在山區中,設立了19個「蕃吏官吏駐在所」48所「隘勇監督所」「7座砲臺」,防太魯閣族人再造反。

同時也分區分段,開山鑿路,從太魯閣口,架「鐵線橋、棧道」從懸崖、絕壁中,一磓一斧地,開鑿出供一人行走的軍備道路。
從花蓮、太魯閣、布洛彎、天祥、卡西寳、關原、合歡山、霧社的「合歡越嶺古道」至1935年全線完工,計費時21年。

這條穿越高山、飛崖、狹瀑、縱谷的軍事道路。戰事結束後,日人為加强對太魯閣原住民的監控統治,拓寬原有30公分的山徑,修築成90公分寬的理藩道,自此「合歡越嶺古道」成為部落間往來的道路,最後發展為觀光道,往返旅人絡繹不絕,沿途設有駐在所、番童教育所、療養所、俱樂部……當年盛況可見一般。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東段,從燕子口~荖西溪的慈母橋全長10.3公里,於1915年完工,全線設有巴達岡駐在所、斷崖駐在所、及錐麓駐在所。

現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花費很大心力,將錐麓古道整修完成,開放從燕子口至3.1公里處的斷崖駐在所,其中全線最驚險、最壯麗,500公尺長的〝錐麓大斷崖〞也包含在內。所以單只走這躺3.1公里的古道再原路折回,也值回票價,此生難忘。難怪古道學專家林宗聖 老師說:錐麓古道〝是世界級珍貴自然遺產也是山友此生必遊之地方〞。

        錐麓古道大斷崖長達500公尺

  有百岳帝王之山的南湖大山(H 3742公尺)其支脈,東南支稜有一座三角錐山(H 2607公尺),山稜迤邐而下,山麓處有一座〝錐麓山〞又稱為〝大斷崖山〞H 1667公尺),迫降在立霧溪的北岸,形成 1200公尺高的大峭壁,遙對對岸的塔 山(H 2449公尺)連稜,形成最驚心動迫的太魯閣峽谷,扣人心弦的世界級景觀。

錐麓古道就在錐麓山山腰高度約750公尺的裸露斷崖橫切而過,總長度約500公尺,走在這1200公尺高的大峭壁山腰中,怎不叫人不寒而懍呢!
      
     
 錐麓古道入口:在中橫公路燕子口
  
   20091115上午8
50分,來到中橫臺8179k處,即燕子口東段入口,大魯閣國家公園管制人員,清點人員後,沿石階而下,即走入橫越立霧溪的〝錐麓吊橋〞,走在吊橋上看立霧溪陡峭峽谷,怪石嶙峋,波濤洶湧立霧溪水轟轟作響。

  揮別人聲喧嘩的中橫公路,我知道即將走入那已沉寂百年的古道,百年來時代變牽,但山水依舊。這時從吊橋中抬頭仰望天際,在對面山上還有一座老吊橋高掛在半山中,不知它連接那條路線,可能是早期古道遺留下的遺跡吧。

過了錐麓吊橋後,即是沿古道路之字形往上爬,正值進入深秋,兩旁的變色植物,黃、紅色葉子,飄落在山徑上,感到甚濃的秋意。今日受東北季風影响,清晨雨停了,但天氣仍不佳,雲霧濛濛,下著細細的霧雨,不用穿雨衣,我喜歡冬日,冰涼的雨霧打在臉上的感覺,一步步向上慢慢爬升。

走在在全長3.1公里的路程中,今日爬升高度約500公尺,。太魯閣國家公園,對整條古道維修得非常好走,每0.2公里設有木樁,指示里程,沿著古道指標走,即可到達大斷崖,古道大部份也還保持原來的山徑,遇較陡峭溼滑地形,則舖上木頭。對常登山的人而言,並不難走,但對這一羣不常爬山的社大古道趴趴走的學員而言,仍感相當吃力,走來氣喘如牛,而下山時有些人兩脚膝蓋也受不了。

        巴達岡駐在所(H 460公尺

  50分鐘後,走到了〝巴達岡駐在所〞(H 460公尺),它是錐麓古道上最重要,也是最平坦,腹地最廣的地方,但現在呈現在眼前,只剩下兩根水泥柱,矗立在古道的中央,想它應是駐在所的大門了。其他建築物皆已不見了,只遺留下駁坎、地基,上面覆蓋著深綠色的短草,遠處只有一棵長滿果實的白柚樹。

楊南郡老師當年踏查時,還住有姓高、姓卓二户原住民住户,種植花生、玉米、小米、青菜等作物,現也無踪跡了。而且現在地上的水管也斷裂,所以巴達岡駐在所現在也無水源了!如果山友夏日走在這條古道應多帶些水,以免缺水之苦。

遙想當年巴達岡駐在所,最輝煌的時候,除了隘勇監督分遣所(碉堡)外,平台上蓋有五星級的宿泊所,番童教育所、療養所、交易所等。和對岸的布洛彎台地,還築有山月吊橋相通,可見當年盛況。

        巴達岡二號吊橋:新橋取代舊鐵線吊橋
  
  
離開巴達岡駐在所20分鐘後,到了〝巴達岡二號吊橋〞,這條橫跨在〝巴達岡溪〞的吊橋是新建好的,只要一分鐘即到對岸,吊橋搭在落差好幾百公尺的〝巴達岡溪〞上,看遠處深潭、瀑布顯得那麼渺小,令人感到害怕。

當年楊南郡 老師踏查時,共花了1小時,它是下到溪谷,再爬上小支稜,然後在大石壁上,請原住民架設木梯,再上一段陡坡,才接上古道,。

871015台灣探險隊拍攝〝錐麓古道〞時,則是從已殘破不堪的日據時代舊吊橋驚險的走過去,踏在腐朽的木板、生銹的鋼索上,那一幕幕驚心動迫的畫面,至今仍留在我的腦海中。

對於高懸在峽谷絕壁的「鐵線吊橋」,施叔青 女士 所著的台灣三部之二『風前塵埃』(時報出版社 2008年一月出版 ),也有很深刻的描述:

『這本書描述日治時期台灣生活面貌,書中那位立霧山「咚比冬駐在所」的巡查部長橫山新藏帶著妻子橫山綾子,住在這四週圍饒著高山,標高2000公尺的立霧山「咚比冬駐在所」宿舍中。有一座高懸在峽谷峭壁的「鐵線吊橋」,吊橋鋪兩尺寬的木板,站在一頭望著經常煙霧籠罩的吊橋,往往見不到另一端盡頭,走在橋上更不敢往下望那萬丈深淵不見底的峽谷。

有時連膽小的山地少年,用狗趴式匍匐前進,還是不敢過,族人氣沖沖的把他打昏了,一前一後抬過橋。
不要說人,連豬都怕過吊橋。橫山綾子看到一頭豬,在橋頭磨蹭著不敢過,主人只好拿繩子,綁住牠的前蹄,硬拉過橋。
一位年輕新上任的警員,帶著新婚妻子上任,來到吊橋的一端,看著雲霧騰騰,寒風中搖晃的吊橋,她身體隨之搖晃,高山症發作,突然一個大動作轉彎,背著吊橋往回走,讓丈夫獨自一人上任。

橫山綾子,在這群山寂寂,霪雨霏霏的山居生活中,有時心想,不知為何會在這裡?被放逐與壁虎、蜈蚣出沒的山中,與毒蛇、黔面的蕃人為伍。整日害怕被蕃人侵犯,恐懼令它神經衰弱,最後終被丈夫送回日本靜養。』

而現在我們是這麼簡單走過吊橋,真的要好好感謝太魯閣國家公園了。

  揮別了〝巴達岡二號吊橋〞後,古道路仍一路陡上,但愈爬愈高,視野逐漸寬廣,森林景色也愈顯秀麗,蒙瓏霧景中帶著濃濃的秋意。

     一號隧道後:地形改變,漸進入大理石斷崖區

一小時後,地形地物漸改變,終於走到了,大理石岩層的〝一號隧道〞,隧道內還留有升火留下的燒木頭遺跡,可見它是一處很好的夜宿地點。

過了,〝一號隧道〞後,進入了第一階的斷崖區,應是即將進入〝錐麓大斷岩〞的序曲,10鐘後,漸漸有大理石峭壁開鑿痕跡,景觀有了變化與原來森林山徑山徑不同,應該是快到了大斷崖了。果然,不久即看到國家公園管理處告示牌:

『錐麓斷崖,全長約500公尺,路基狹窄危險,常有落石發生,請勿逗留嬉鬧,儘量貼靠步道內側行走,提高警覺,注意落石,快速通過。』

      錐麓大斷崖:插天絕壁,飛鳥難駐足

  走在大斷岩上,想起了,古道專家楊南郡、徐如林 老師,當年在合歡越嶺古道的調查報告〝錐麓古道〞中,對大斷崖的形容是:

『「插天絕壁,飛鳥難駐足」,「那陡峭深邃的大理石峽谷,就像地殼上一條巨大的裂縫,既深且狹,我們所站的位置海拔高度780公尺,正在那著名的錐麓大斷崖,這一片插天的絕壁,綿延好像連飛鳥也難駐足」』

今天天氣受天氣影响,800公尺高的大斷崖上,罩著霧,能見度只有幾公尺遠,但是走在這長達500公尺的彎曲大絕壁斷崖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雖然在峭壁內側打了鋼纜繩,外側大部份也立了鐵欄杆,但仍有一些峭壁,受地形影响無法立鐵欄杆,有時霧稍散開,看到下面500公尺深的立霧溪峽谷,中橫公路上的車子如玩具般的移動著,愈走,心中愈感害怕,有些危險路段,還必須拉著緊靠絕壁的鋼索。

心想,當走在大峭壁上,如果有強風吹襲時可能會很較危險,想當年的既無鋼纜繩、也無鐵欄杆,走在這斷岩上真的可以用〝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 〞這句話來形容。

      二號隧道:外有開鑿紀念刻字內有石佛
  
  
在錐麓大斷崖續行10鐘後,來到較小的〝二號隧道〞(H 770M),這隧道比前面的一号隧道小,但較長,彎曲弧度,也是危崖上較好的避風雨處。

而最特殊的有二處日據時代的留下的歷史見証,可注意觀察,首先是隧道外側斷岩邊,有一題字,上刻「大正四年梅澤柾 開鑿紀念」(臺灣探險隊錐麓古道天梯石棧行P162頁,提到臺灣許多有名的古道都是這位先生開通的,除了錐麓古道外尚有能高越嶺及八通關古道)。
走入隧道內,右側有一尊日本的地藏王菩薩石佛,有人安立在洞內,想是要撫慰當年開鑿大斷岩犧牲的靈魂吧!

    斷崖駐在所:通過大斷崖區後的平坦休息處

  走過大斷岩3K後,漸進入了錐麓古道的尾聲,一個轉彎結束了500公尺大斷岩,到了古道3.1K的〝斷崖駐在所〞,也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開放古道的終點,必須原路折回。這裹顯得較陰凉平坦,,大家在此午餐休息,同時往下20公尺森林中,右側有一紀念碑,碑石上刻〝故花蓮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乃是紀念發生在1916年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

     珍惜:這條世界級景觀大自然珍貴遺產

  走在千山絕壁古道上,看到歷史遺跡歷歷眼前,愛好山林,愛好古道的朋友,趁著古道現在修護良好時,安排時間,提起背包,親自去體驗一下,這一條世界級景觀的大自然珍貴遺產吧!(欲爬錐麓古道須事先向太魯閣國家公園申請核可,方可入內)。

 

==============================================================

2010

太魯閣天空步道《錐麓古道》之旅

D0  04/22

2000  台北出發。上國道5車少一路順暢。

2100  宜蘭工地借了2頂安全帽。2115往蘇澳途中開始下雨,天氣轉涼。

2330  抵新城民宿(樺城民宿/新城鄉中正路30/03-8610277)因已電話預約,主人守候到深夜等我們到來,安頓後隨即就寢,以備早起。

D1  04/23

0530  起床,離開民宿到新城街上吃早餐。

0640  慈母橋前停車場,整裝,細雨紛飛,烏雲不散,穿雨衣又穿雨褲,登上慈母亭後可見登山口,此刻只有我們2人,雨落不停,要不要出發?路徑是否安全?猶豫了一下,不過既來之,就走吧!

   

     

    

     

     

       07:25 登山口出發。將入園許可證1份投入信箱

      

 

          入口處管制門

        

 

         0731  切入溪谷,途中都有非常貼心的警告標示

     

 

     回望紅色慈母橋非常醒目

    

 

            0741  準備穿過石洞(太胖的人  小心會卡住哦~

     

 

       0750  沿途都有清楚指標,不致迷途

     

 

            08:07   爬完 一公里 陡坡後來到隧道口,隧道長約30公尺,內無照明

      

 

         出隧道

       

      

        08:38  沿山腰斷崖行進

       

       

       08:48  遇一小段斷崖(合流斷崖)

        

 

            0906  路基狹窄,小心通過,岩壁有架繩可確保安全

       

       

        0913  一路走走停停,將近2小時才走了2.3K(里程自慈母亭10.3K倒數)

       

      

        0924  向下俯瞰立霧溪、台8線公路

       

 

        0926  岩坡崎嶇,設有鐵梯輔助攀登

          

 

      0941  鐵橋下方仍可見昔日簡易木橋

       

 

     0952  遇大崩壁,下切後轉右再接上古道

    

 

    1005  錐麓駐在所,有解說牌,小雨陣陣落,滿地濕濘,休息一下身感涼意。

    

 

  1029  準備再啟程時遇高雄劉氏夫婦,狹路相逢自是有緣,感謝他們熱茶

               招待             

    

 

     1113  向下俯瞰(九曲洞路段)

     

 

      1113  走在山腰峭壁上

    

 

    1131  在斷崖駐在所前30公尺上坡處,路左方有「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

    

 

   

1133  斷崖駐在所,準備在此午餐,但雨勢未停,無處躲藏,只好繞到前方石壁下躲雨,然後站著吃麵包乾糧,不久劉姓夫婦也趕上來,分享她們的鳳梨。

         

 

         

       1204  狹窄斷崖路,架設之鋼索錨定於岩壁上。

          

     

 

1205  驚險的錐麓大斷崖從此開始,不過因為雲霧遮蔽視野,看不到峭壁深壑,自然無法體會如臨深淵、腳底發麻的感覺。

          

 

         

 

      

 

     

  

            

            *(未完待續)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