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挾著日本2010年票房冠軍的光環,也獲得許得大奬的「告白」前幾天看完了,不過別以為是愛情文藝片,直指人心的題材其實是非常驚悚的,整個劇情相當震撼,很少有如此精彩的懸疑片,很特別的拍攝手法,刻意使用冷色調營造殘酷的氣氛。老實說前面剛開始看不太懂,但隨著劇情交錯鋪陳,越看越緊張,越想知道結局的慾望真是扣人心弦,有別於以往電影的風格,讓人影象深刻。最後那句開玩笑到底是原諒他了還是不原諒……,這點就耐人尋味了,或許看原著小說才會明白吧。

 

發生在成人與未成年少年之間的「罪與罰」,成就一部層次豐富到幾近完美的戰慄映像。我沒看過原著小說,無法比較文字與影像的差異,然而本片在劇本、演員、攝影、美術、配樂上面,緊密搭配得天衣無縫,從沒見過在人性底層殘酷的復仇計畫是這樣的令人屏息。

全劇探討13歲中學生對殺人和自殺的動機,親情倫理與道德正義的拉鋸,從這個「主題」向四周蔓延擴散各個「子題」,包括戀母的成長陰影、無盡溺愛的崩盤、同儕排擠與互攜、未成熟心智對生命價值的錯誤觀念、復仇的煎熬等等。非常多面向的敘事觀點,藉由導演有條不紊的鏡頭剪輯跟節奏拿捏下,我真要驚呼這是一部趨近完美的電影創作。

由一樁幼兒在泳池溺斃事件,安排劇中人物輪流自省告白,完全自我主觀的挖剖論述,觀眾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每一個人心理面和道德面的人格脈絡,不論是滿載復仇動機的女老師,或是喪失母愛而人生價值觀變質的學生,或是一對為犯罪結果而交相煎熬的母子,或是一位冷靜旁觀的女學生等等,一陣陣來自內心的震撼,讓觀眾睜大了眼、屏息以對。加上導演以拍MV方式的構圖運鏡,以多線交叉剪輯的方式帶動全劇懸疑、冷酷,不寒而慄的基調。恐懼指數節節高升,讓人不得不臣服於編導手法所營造的最後高潮。

 

最後的結局是令人震撼,相對於台灣的教育是否容許這樣的作為?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消弭仇恨,卻製造了更多悲慘與怨憤,即使達到目的了但也無法填補人生的缺憾。對於心智未開的中學生,除了須施以循循善誘之外,勿交損友、勿入岐途是堅持不是原則,古有明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啊!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1. 前幾天我也看了告白的小說版,

    那樣的衝擊對讀者來說真的很殘酷,

    並也引發了很多的省思。

    說真的,好久沒有被一本小說撼動得如此深刻了。

  2. 有點訝異這樣有點心理變態的電影竟然在日本那麼賣座….可能女主角和導演的名氣居功厥偉,而惡人更傾向心理層面的刻畫劇情更為內斂,攝影剪接也沒那樣刻意賣弄。而這部電影的慢節奏,卻是讓劇情的恐怖處在觀眾的心裡慢慢發酵,加深它的力量,所以看完會那麼讓人感受深刻而引發省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