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飾佈置─好感生活的關鍵

家飾佈置─好感生活的關鍵

   從建築設計到室內空間、從傢俱到生活用品,原來一花一木的陳列擺放是有學問的,看似簡單,卻蘊藏著規律與秩序。

   新宅的裝潢工程至1217日始進場施工,由於先前已將設計圖交付廠商,開工後即可全力趕工,相關的木地板、樓梯踏板及扶手等工項亦分別依預定進度期限配合完成,唯獨系統櫥櫃因現場施工深度不足及無法收邊等問題,經協議後予以退貨(減帳),部分房間雖暫無衣櫃,但卻不影響使用,所有訂購的傢俱仍如期送達,同時間也要完成家飾佈置,長輩已選定吉日入宅,時間緊迫,每一項工作務求精準,每一個物件更不容錯放。

   讓我時時反省的是「裝潢」這件事,為什麼要裝潢?無非就是要住的舒適,回到人最原始的渴望,但我們就是常常會遺忘,常會遺忘工作的初衷是為了求取(換取)更舒適的生活。如何能住得舒適?這就成了室內裝修最重要的部分。在規劃裝潢設計時,常常回老家觀察原有的生活方式及收納物品的種類,除了解決生活問題,達到預期目標之外,設計的核心理念是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及舒適度為考量。錢怎麼花?背後顯現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清楚認知自己對待空間的原則,剖析每項工程背後的「最原始的渴望」是什麼?簡單講,室內所有裝修物件,能夠讓住在房子裡的人感受到舒適(好用)自在(安心)就好,不須刻意用華麗的裝飾來求取別人認同。

   對於家的佈置,心中早有定見。無法想像舊宅雜亂的窘況,已告知父母親不能在牆面打釘或張貼圖案,進入新宅應該順勢改變生活習性,這是規矩也是要求,自己不喜歡用複製的字畫來彰顯品味,也並非因此就變得有多高尚,因為品味與格調本質上是一件完全個人化的、甚至與社會慣性相悖的事,如果變成一種時尚、一種炫耀自詡、甚至與別人競相攀比、爭春鬥妍的行為時,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品味是代表一個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一種認同的社會規範或文化價值意涵,鑑賞力是需要學習的,沒有把握就隨意掛了不相配的物件,只是暴露了自己的匱乏與無知。喜愛簡潔純白的空間、大量的木質傢俱、質樸純粹的材質、俐落乾淨的線條、精緻合宜的尺寸,是我們欲求簡約無壓的自然生活態度。留白,創造寬廣空間,也讓心靈更自由。

   這陣子忙著室內裝潢,也忙著整理舊宅,一棟三層樓的透天厝加上雙車位車庫及二間客房,裡面堆置了滿滿物件,甚至已遺忘了藏在高閣、塵封30年未開箱的碗盤,陳年物品,留或不留?我的想法是,把最好的一套拿來用,夠用就好,多餘的就不必收藏了,如果一個杯子可以發揮十種功能,就不用存放十個杯子,其實,真正浪費的不是杯子,而是那個被做為儲藏的「空間」,搬家的過程是一種取捨,新舊之間本身就存有衝突、矛盾的拉扯。趕在年前進駐新宅,這段期間最大的壓力不是時間,而是來自父母親拋不開舊生活的習性,雖然磨耗了不少時間溝通,但不變的是我對空間使用的堅持及對家人的承諾。新宅裝修已進入尾聲,把家居佈置的心得&感想歸納如下:

「礙眼的生活用品」,是家裡凌亂的一大因素。例如客廳出現面紙和沒看完的報紙、 誌,廚房出現庫存食品和未吃完的食物……,這些物品上面五顏六色的文字、各式材質和顏色等不協調的元素,會擾亂原本居家風格。盡可能將這些生活用品收近有門板的傢俱或櫥櫃吧!

別把東西直接放地上:你有擺任何東西在地上或是傢俱之間的空隙嗎?「先放在裡,等一下再整理」,之後又因為「沒有位置,先暫時放一下」,於是讓雜物愈積愈多。當堆放區在也無法容納更多雜物時,不知不覺又把歪腦筋動到傢俱間的空隙,把東西往裡塞,或是找些符合此空隙的收納用品來應急收納……,最後弄得家裡一團亂。要保持美觀又舒適的居家環境,最重要的是維持原本規畫好的生活空間,而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隨便在地上置放物品。即使是不太需要費心整理的小空間,也請留心別在地上隨意擺放東西。切記,「堆放區」會在無形中日漸蠶食生活空間!

好的佈置須掌握「整體環境」與「物品」的協調性:除了在選購雜貨時有獨特的見解和品味外,也須注重整體的協調性。掌握整個區域,考慮到整個牆面的大小,甚至注意到天花板的面積、顏色。其實,如果先觀察整體環境後再動手布置,就能夠將裝飾品擺在適當位置,佈置得很有品味,也可以判斷裝飾品是否太多或不足。

用窗簾營造室內風格:窗簾是營造室內風格的一大元素。因為是大面積的垂直布面非常顯眼,對房間的風格影響很大。挑選窗簾的關鍵不是「花色」,而在於「明度」,想要沉穩的氣氛,就用明度低的窗簾,然後選擇和室內物品有關連的色系,是搭配的必勝規則,如大面積的床單同色系。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